
人的一生,总有一些遇见盈禾配资,如暗夜灯塔,照亮漫漫长路。
我与在军老师四十余年的知己情,便浸着这般温暖与力量,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沉淀,并且愈发醇厚绵长。
我自幼痴迷读写,上学时语文向来是强项,数学永远是短板。1980年高考落榜后,我回到《大众日报》创刊地——山东省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,接过民办教师的教鞭。也是这一年,沂蒙七十二崮之一的锥子崮东北侧五公里外的西棋盘村,张在军亦踏上三尺讲台。
讲台虽小,却困不住两颗执着之心。
我们同样嗜书如命,同样执着于点亮孩子们的写作天赋。看着“张在军”的名字频频见诸全国教育报刊,灵魂深处的共鸣让我们以书信为桥。鸿雁传书一载,信封上的邮戳从陌生到熟悉,终在我俩在“全县首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”中圆梦相见。
比赛设在县实验小学,数百名教师同台竞技。在军讲授的课是三年级的课文《荷花》。
他伸展开蹭满粉笔灰的手,指尖顺势划过黑板,当讲解到“荷叶挨挨挤挤”时手臂张开,姿态舒展,像满塘荷花盛开。
他提问学生时俯身,倾听的神情那么专注。当他轻声地说“闭眼想想,你就是一朵刚绽放的荷花”时,课堂静得能听见窗外轻轻的蝉鸣与笔尖细细划过纸页的声音。他的课如磁石般引人入胜,饱满的知识就这样如甘霖般浸润人心。
最终张老师稳稳拿下全县第一。那堂课的精彩,连同他声情并茂流露在眼角的笑意,至今仍历历在目。
此后,我成了他学校与他家的常客;羊肠小道上,不知印下多少翻山越岭往返的足迹,只为与知己畅谈人生。
他家的小屋,东头是书房,一床一桌相依,床沿权当凳;西墙根的长条凳上,堆满学生作业、期刊书籍与各地来信,纸页间夹着风干的野花、学生的涂鸦纸条,甚至还有他标注教学灵感的烟盒纸。浓郁书香与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交织,成了农家小院最动人的风景。
我们常彻夜长谈。
从“大语文”教学聊到教育初心,从学生的习作聊到各自的理想。昏黄油灯下,两道身影在墙壁上执着地勾勒如坚定的剪纸,掉落的煤油灯芯花落在桌布上烫出的小洞缀成点点星星,茶壶里的水凉了又续,续了又烧开……
有时我们就宿在学校教室里,四张课桌拼成简易床,铺上磨得发亮的尼龙编织袋,深夜里闻着被褥上淡淡的粉笔灰味,在东拉西扯的畅谈中沉沉睡去。
那时候,西棋盘村缺水缺柴是出了名的,村里光棍多,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。
睡到下半夜,在军会轻晃我的胳膊:“走,接水去,晚了就干了。”
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挑起灯笼,他扛起扁担挑起两只铁皮水桶,两人踩着月光赶往一公里外的山泉边。石板路湿滑难行,灯笼的光晕在脚下晃悠,映照着路边丛丛野草,偶尔踩到碎石踉跄一下。山泉内,水面晃荡着细碎的月光。运气好时能接满两整桶,更多时候只有两半桶——这点滴的泉水不光是全校几十个孩子第二天的全部饮水,洗漱、解渴还全靠它。 崎岖的山路上,油灯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,伴随着远处的鸡鸣犬吠与水桶碰撞的一路叮当声。回到学校,倒头便能再睡,梦里都是山泉叮咚的清响。
在军的父母身体欠佳,妹妹尚在求学,全家重担压在他和爱人刘明瑛肩上。作为民办教师,他既要教书育人,批改作业到深夜,又要耕种五、六亩责任田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还要挤出时间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师生文人。事迹见报后,邀请他作报告、上示范课的邀约络绎不绝。
为不耽误孩子们上课,他的外出全选在周末,常常周五深夜出发,周日深夜赶回,风尘仆仆。
村里缺柴,在军家更甚。摊一次煎饼要耗几十斤柴草,而山上的枯枝早已被村民捡光。很多时候,刘明瑛上午顶着日头在山坡上薅青草盈禾配资,刚晒上几小时,不等完全干透,就得赶紧抱回家用来摊煎饼。
厨房里浓烟滚滚,呛得人直流眼泪,她半跪在灶前添柴,满脸灰垢,额前的碎发粘在汗湿的脸颊上,睫毛上都挂着细小的烟尘。干柴能一次点燃,顺顺利利摊完十几斤煎饼;半干的柴草却要耗一两盒火柴,中途熄火几十次,她就蹲在灶前,鼓着腮帮子一次次吹火,腮帮子憋得通红,眼里呛出的泪水混着汗水往下淌。
这般费尽周折摊出的煎饼,薄如蝉翼、带着青草的烟火气,遇上参观的老师,往往一顿就被分光。第二天一早,刘明瑛又得顶着露水出门寻柴草,裤脚沾满泥土,鞋尖磨得发亮。
1992年,我师范毕业后有幸被借调到大众日报社《青年记者》编辑部工作。
不久后,在军到省里参加教育研讨会,特意绕了远路来看我。
走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,看到我办公桌上摞得整整齐齐的样刊,他眼睛瞬间亮了,快步走过去,手指轻轻摩挲着纸页,眼神里满是羡慕与期盼:“焕祥,条件这么好!咱可以办一份少年刊物啊,现在农村孩子缺优质课外读物,城里孩子也需要好的精神食粮。你们叫《青年记者》,咱就办《少年记者》!”
他的语气急切又坚定,握着我的手不放,眼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深情与对教育的热忱。
他的建议申请得到了报社领导的高度认可和重视。一年后,由大众日报社主管主办的《小记者》杂志正式创刊,成为万千少年的精神沃土。
而在军当年的话语至今回响耳畔:“你在省城办杂志,把好文章带给更多孩子;我在乡村搞书屋,让山里人也能读到好书!”
同年12月4日,《中国青年报》头版以大篇幅报道了他创办沂蒙书屋的消息。一时间,各地捐赠的书籍源源不断涌向沂蒙山区腹地,包裹堆满了乡镇邮政所。
书屋墙上“虔诚相信阅读的力量”九个字,是他用毛笔蘸着红漆亲手写下的,笔锋刚劲有力,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,至今仍振聋发聩。
为了丰富书屋藏书,他利用课余时间上山采中药、攒鸡蛋去集市卖,换来的钱全用来买新书;没有打印机,他就用蜡纸和油墨手工为孩子刻印习作,指尖常常被油墨染黑,却乐此不疲。
那些“山芽芽”们,即便生在石缝般贫瘠的环境里,也能在书屋里汲取知识养分,眼里渐渐有了光,心里悄悄种下梦想的种子。
一批又一批读者从这里走出去,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,走向更远的地方,圆梦成才。
四十余年光阴流转,岁月染白了鬓发,却从未冲淡我们的这份情谊。
他那三十八公斤重的读书笔记,每页都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与感悟,见证着他对教育的执着;翻山越岭为学生借书时,鞋底磨破的洞,藏着对孩子的疼爱;劝返辍学学生时,蹲在田埂上耐心劝说的赤诚,彰显着教育者的担当。
他对教育的坚守与热爱,像灯光一样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路,更激励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扎根基层、追梦前行。
在军老师退休后依旧深耕教育热土,始终坚守“弘扬教育家精神”与推广全民阅读的一线阵地。
他应邀走进全国各地教育局、中小学校,以“用心做一个好老师”“做新时代大先生”“阅读,让你的人生更精彩”等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主题,先后做巡讲报告一千余场次。
凭借赤诚的教育情怀、深厚的实践积淀与鲜活的育人智慧,他为数十万教师点亮职业梦想、校准成长航向,助力众多教育工作者跨越进阶瓶颈、迈步名师殿堂。
他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者的初心使命。
因在推广全民阅读、引领教师成长方面的突出贡献,他获评2024年度中国教育报“十大推动读书人物”,成为教育界传递书香、赋能成长的标杆典范。
岁月知味,日久见心。
半世相知,是师者引路的赤诚;四十载相伴,是友者同心的滚烫。惟愿书香不散,初心不忘。
我与在军这份跨越半生的知己情,早已融入骨血,如大山深处的清泉,滋养着岁月,温暖着旅途。
而我也始终铭记:书香致远担道义,初心育人不了情。
这份师友深情,这份教育初心,将伴随我走过余生的每一个春秋冬夏。
半世风雨,半世相知。师者如灯,友者如星,照亮的不仅是个人的成长之路,更是一代代教书育人的坚守之路。
愿这份穿越岁月的情谊,如沂蒙山水般绵长,如书中墨香般隽永。
(作者系城市建设杂志社副社长 赵焕祥)
附:张在军简介
语文特级教师。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。 应各地邀请作“弘扬教育家精神,做新时代大先生”等报告1000余场。
16岁任民办教师踏上三尺讲台。
引起广泛关注的“快乐大语文”“全民阅读”“民族兴亡,阅读有责”等理念的主要提出者。
主要著述《小学生古诗文分级阅读 》《和米小雅一起学作文》《家庭共读中国古诗词》《语文素养核心读本》等1000余万字。
1994年被光明日报社、中国教育学会评为“全国十佳民办教师”榜首。
《人民日报》、央视新闻联播等数百家媒体报道过教书育人的事迹。
五次获得各类“全国十佳“称号。
1996 年,被中共中央授予第一届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荣誉称号,是那次受到表彰的12 名代表中唯一一位教师。
他对“新时代大先生”的成长路径进行了系统总结,可有效唤醒教师的内驱力,助推教师尽快实现自己的名师梦。
现为山东省沂水县教育局退休干部盈禾配资。
恒汇证券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